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省政府文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

來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網 發布時間:2022-09-02 【字體:

山西省人民政府

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

(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


晉政發〔2022〕19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精神,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動全省計量事業健康快速發展,有效促進我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span>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方向,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為服務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計量基礎技術支撐和保障。

 ?。ǘ┌l展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立滿足全省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計量科技創新力、影響力進一步提高,部分領域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計量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計量科學技術水平有效提升。加強計量測試方法研究,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為全省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先進的計量測試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省級重點實驗室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家型式評價實驗室技術能力,推動計量服務產業發展的科技項目落地。建立健全能源資源計量器具和數據管理系統的運行機制,全面提升計量技術能力與水平。

  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計量在全省重大戰略中的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覆蓋全省重要產業發展領域。持續推進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并在具有我省鮮明特色的重點發展領域新建一批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研制一批專用計量測試設備,形成一批專用計量測試方法和標準規范,計量服務全省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體系日趨完善。

  計量監管體系更加健全。地方計量法規和技術規范體系不斷完善。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探索建立新型計量監管模式和制度,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社會各方計量溯源性意識得到明顯增強,開放共享的計量協同發展機制基本建立并不斷完善。

  到2035年,全省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關鍵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綜合實力躋身中西部前列。建成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和滿足全省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

  二、重點任務

 ?。ㄒ唬┘訌娪嬃靠萍紕撔?,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1.加強計量測試技術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強計量核心技術的研究,持續推動關于微波量子計量基準研究。加強計量檢測新方法和關鍵技術應用的創新。加強碳計量檢測設備和校準設備的研制與應用,推動碳排放相關計量器具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圍繞我省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型產業規模發展,研究一批應用型、實用型的關鍵測試技術,重點研究新能源、煤層氣、現代煤化工、碳基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氫能利用、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計量測試技術。(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省交通廳、省衛健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教育廳、省能源局)

  2.開展計量數字化轉型研究。推動全省跨行業、跨領域計量數據融合、共享與應用,推動建設山西省計量數據中心,加強計量數據統計、分析和利用,強化計量數據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在生命健康、裝備制造、食品安全、環境監測、氣候變化、節能用能等領域培育一批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規范計量數據使用,推動計量數據安全有序流動。(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衛健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氣象局)

  3.開展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針對復雜環境、實時工況環境和極端環境的計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方法,解決綜合參量的準確測量難題。立足山西區域經濟特點,加強在線監測、極端量檢測、綜合量檢測等領域有關計量檢測技術的研究。跟蹤安全、環境、能源、防災救災等領域的檢測技術需求,開展前瞻性研究和能力儲備。積極推進將計量測試嵌入產品研發、制造、質量提升、全過程工藝控制中,實現關鍵量準確測量與實時校準。(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

  4.加強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快開展量熱技術、數字化模擬測量技術、工況環境監測技術等基礎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智能化計量校準技術研究,開展計量軟件功能安全測評等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傳感技術研究,攻克高端計量測試儀器設備核心關鍵部件和技術。推動計量新技術、新方法成果轉化。(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5.構建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生態。強化省級科研機構導向作用,發揮綜合性、行業性科研院所引領作用,建設一批高水平先進計量基礎設施,打造實用型、專業型的先進計量測試實驗室。充分發揮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計量優勢資源力量,建立一批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構建計量、質量、標準、知識產權等融合聯動的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

 ?。ǘ娀嬃繎?,服務產業轉型發展

  6.服務新型能源轉型綜合改革。重點推動計量助力煤基產業延鏈、增鏈、強鏈等全產業鏈提升。助力服務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太陽能、風能、地熱、核能、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裝備等產業,開展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應用,推動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平臺建設,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器具規范化、智能化配置。加強節能產品能源效率檢測能力提升。(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


  7.支撐先進制造與質量提升。實施制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保障我省先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的計量標準。在我省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建設1-3個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搭建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聚焦相關產業領域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難題,加強關鍵計量測試技術、測量方法研究和裝備研制,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服務。開展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實施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充分發揮計量對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加強工業制造領域計量檢定、校準、測試和檢測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應用。(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


  8.服務高端儀器發展和精密制造。推進全省關鍵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進程。推動量子芯片、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計量儀器設備中的應用。加強高精度計量標準器具的研制和應用,提升計量標準關鍵核心設備自主可控率。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環境監測、國防等領域專用計量儀器儀表的研制和推廣使用。實施儀器設備質量提升工程,強化計量在儀器設備研發、設計、試驗、生產和使用中的基礎保障作用。建立儀器儀表計量測試評價制度,開展儀器儀表性能測試與評價服務。建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集聚區,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國產儀器儀表品牌。(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省國防科工局)

  9.提升航空和海洋領域計量保障能力。推動提升航空、海洋等領域計量保障能力,加強計量監督,推動產品型號總計量師系統建設。依托我省航空儀表產業優勢,推動航空儀表裝備計量數字化、體系化發展,為航空儀表裝備發展提供計量測試技術支撐。開展海洋船舶及配套裝備關鍵零部件、海上風電能源裝備等相關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海洋裝備數字化計量測試能力。依托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加速器FSFH試驗設施,建立單能中子參考輻射、高劑量率中子參考輻射等計量測量條件,獲取海洋核領域中子屏蔽基準數據,為海洋核裝備設計、研發和驗證提供計量支撐。(責任單位:省國防科工局、省市場監管局)

  10.服務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發展。加強人工智能計量基礎理論、評估方法和技術研究。研究智能基礎設施計量測試技術,形成各領域通用的人工智能計量體系框架、接口與方法、標準規范。開展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智能工業控制系統整體測量性能。建立適用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領域的智能水平評價標準和計量測試平臺,提升數據和知識協同驅動的計量測試能力。(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省國資委)

  11.服務數字山西建設。加強計量與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產業數字化科研生產平臺聯動。針對工業先進制造,加快基于協調世界時(UTC)的分布式可靠時間同步技術、時空敏感網絡、傳感器動態校準等數字計量設施建設。以量值為核心,提升數字終端產品、智能終端產品計量溯源能力。開展智能傳感器、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等關鍵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物聯網感知裝備質量水平,打造全頻域、全時段、全要素的計量支撐能力。(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工信廳)

  12.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推動制定山西碳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和重點用能行業碳計量監督規定,推動溫室氣體排放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加強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健全碳計量標準裝置,為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提供依據。推動建立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要求和計量器具配備,加強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建設和碳排放監測系統建設。在城市和園區開展低碳計量試點。建立完善資源環境計量體系,建設一批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中心,推進能耗、取用水、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數據分析挖掘和利用。加快推進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工程建設,引導和培育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服務市場。(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

  13.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加快醫療健康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圍繞疾病防控、生物醫藥、診斷試劑、高端醫療器械、康復理療設備、可穿戴設備、營養與保健食品等開展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體育場館、體育健身設備設施、體育競技、體育醫療等方面計量技術研究和測試服務,夯實高品質生活的體育計量基礎。完善地質災害、地震、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防御的計量保障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計量能力。加強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地質勘查、輻射防護等安全生產相關計量器具的研制生產和監督管理。加強公共安全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開展交通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等領域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推進交通監管設備、警用裝備、刑事技術產品等計量測試基礎設施建設。(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衛健委、省體育局、省自然資源廳、省應急廳、省交通廳、省公安廳)

 ?。ㄈ┘訌娪嬃磕芰ㄔO,賦能高質量發展

  14.合理布局量傳溯源體系??茖W規劃、統籌布局全省量傳溯源體系,合理劃分省、市、縣三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的職能,各有側重地開展能力建設。省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重在強化學科能力,重點建設先導性、全局性、戰略性計量標準,努力填補我省量傳溯源體系空白;市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重在強化本區域量傳能力和強制檢定能力,重點建設特色性、區域性、優勢性計量標準,保證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的受檢率;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重在強化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和強制檢定需要,重點建設便民性、基礎性計量標準。專業計量技術機構突出專業特點,向高、精、專方向發展,滿足行業特殊需求。企事業單位重在強化內部量值傳遞所需的計量標準建設,滿足工作計量器具管理的需要。鼓勵和推動社會資源參與市場化、競爭性量值溯源技術服務。(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15.推進計量標準建設。結合《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與管理的指導意見》及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持續推進省、市、縣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形成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設施網絡。實施計量標準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省級技術機構對高精尖設備的計量溯源能力,在重點領域新建一批填補省內空白的計量標準,加快推進各級各類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滿足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鼓勵企事業單位結合生產和研發需求,建立滿足實際工作要求的計量標準。(責任單位:各級人民政府)

  16.加大標準物質研制應用。引導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建設研發中心,提高標準物質的質量和數量,重點推進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環境監測、食品安全、自然資源、刑事司法等重點領域的標準物質研制和應用。加快開發一批與我省產業緊密相關,特別是煤化工、碳基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等相關產業的工作標準物質和國家標準物質,建設標準物質量值溯源體系。(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衛健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司法廳)

  17.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深化省、市、縣三級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優化整合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和專業計量技術機構。大力推動省級計量技術機構科技創新發展,通過組織開展省級質量基礎項目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建設一批國內領先計量標準,支撐全省科技創新、工業競爭力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各級人民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計量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自主權,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計量技術機構服務市場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形成一批專業領域服務平臺,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網絡化的服務機構,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創新提供計量測試服務。(責任單位:各級人民政府、省市場監管局)

  18.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建設平臺,加大學科帶頭人培養力度,著力培養具有科技前沿水平的高層次計量領軍人才。吸收引進高層次計量人才,支持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批計量科技創新團隊。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建設計量公共教育資源開發、培訓平臺和實訓基地。加強計量領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改革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管理模式,推進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職稱、職業技能等級、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等制度有效銜接。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創新崗位設置,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和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建立計量專家庫,支持科技人員開展多層次計量交流合作。(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人社廳)

  19.完善企業計量體系。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加大計量投入,加強計量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強化對工業測量過程和測量數據的管理,鼓勵其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開展工業企業計量標桿示范。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計量技術服務機構引領帶動作用,實施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全面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健全激勵企業增加計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責任單位:省國資委、省工信廳、省稅務局、省市場監管局)

  20.支撐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積極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質量基礎支撐服務。推動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鑒和共享共用,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強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計量溯源性要求。深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范創新,在關鍵領域形成“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21.加強計量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家計量發展戰略和規劃制定,積極參與和主導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加強與全國各計量技術機構交流合作,積極參加全國各計量技術委員會活動。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積極參與國家、大區計量比對,穩步提升計量校準測量能力。(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ㄋ模┘訌娪嬃勘O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22.完善計量法規規章體系。適時推動修訂《山西省計量監督管理條例》,與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做好銜接。制定山西省能源計量監督管理辦法,規范能源計量行為,加強能源計量監管,服務節能減排。探索制定山西省計量校準市場管理辦法,依法規范計量校準相關活動,落實計量校準機構主體責任,保障我省計量校準市場健康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定,規范證后監督管理,確保監督有力、履職到位。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技術優勢,加大節能減排、安全生產、醫療衛生等領域制(修)訂計量技術規范力度,滿足量傳溯源及計量監督需要。(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23.推動計量監管制度改革。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智能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推動對計量器具、測量軟件、測量系統等進行綜合計量評價。健全計量比對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有效開展全省計量比對活動。加強標準物質監管制度建設。積極推行國家法定計量單位,規范量和單位使用。推動對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項目量值準確性、可靠性計量評價,對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重大專項開展量值保障能力驗證。落實行業主管部門和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24.強化民生計量監督管理。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加強供水、供氣、供熱、電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災避險等相關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面向精準醫療、可穿戴設備、體育健身、養老等民生領域,完善相關計量保障體系,夯實高品質生活的計量基礎。圍繞食品安全、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持續開展對集貿市場、加油站、餐飲業、商店和眼鏡店等的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督。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鄉村民生計量保障,加大對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25.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通過器具智能化、數據系統化,積極打造新型智慧計量體系。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推動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計量實驗室。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支持產業計量云建設,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設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與智慧管理水平,服務智慧工廠建設。(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26.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完善誠信計量體系,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加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誠信計量社會共治可信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數據可信、服務透明的誠信計量信息公開機制。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落實。(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27.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加強計量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處制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行為。規范計量服務行為,嚴厲打擊出借計量校準資質、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行為。加強計量業務監管與綜合執法的銜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執法效率。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28.推動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力量,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構建多元、開放的法制計量新格局。大力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培育和壯大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不斷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三、組織保障

 ?。ㄒ唬┘訌娊M織領導

  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把計量事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有效銜接,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要求,明確計量發展重點,分解細化目標任務,強化工作責任落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要結合實際,采取切實有力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

 ?。ǘ┘訌娬咧С?/span>

  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予以支持,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和計量基準、計量標準、標準物質、計量數據等國家戰略資源能力建設,設立計量技術提升專項和計量關鍵技術重大專項,提升計量科技水平。強化計量監管和基層基礎能力建設,保障全省法制計量監督開展和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有效運行。強制檢定、型式評價等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預算。發展改革、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投資、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加強對計量重大科研項目、計量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和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的支持,促進計量重點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鼓勵采用多元化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計量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服務。

 ?。ㄈ┘訌妼W科和文化建設

  加強計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計量相關二級學科、交叉學科及計量相關專業。將計量基礎知識納入公民基本科學素質培育體系。加強計量文化建設、科普宣傳和人才培養工作,培育計量文化研究及科普基地,發展計量文化產業,開發計量科普資源,推動計量博物館、科技展覽館建設和開放。積極培育和弘揚新時代計量精神,選樹計量先進典型,增強新時代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ㄋ模┘訌妳f調聯動

  加強上下聯動和橫向協調,推進軍地協同,形成落實工作的合力。充分發揮山西省計量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和協調推進機制作用,努力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計量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學會協會、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優勢和作用,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形成“產、學、研、用”體系,共同推動全省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

 ?。ㄎ澹┖葑スぷ髀鋵?/span>

  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要建立落實本實施意見的工作責任制,按照職責分工,對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省市場監管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落實情況的跟蹤監測,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形式開展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研究解決對策,重要情況及時報告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9日

 ?。ù思_發布)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9月2日印發

附件: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pdf


本頁二維碼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