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高平 >> 風景名勝

【文化解讀】高平古八景之“橫澗垂虹”

來源:高平宣傳 發布時間:2022-07-23 【字體:

高平古八景之橫澗垂虹(崔玨畫)

“高平八景”之說始于何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從現有的文獻資料推斷,“高平八景”之說至遲在金元時期就已形成。盡管跨越數百年的時空變化,“八景”中的“六景”直到現在還依然存在,具體的位置也很明確,并且“大糧積雪”和“羊頭夕照”還發揚光大,成為高平旅游業的兩張靚麗的名片,而“橫澗垂虹”和“石室朝霞”這兩個美景卻消失的無影無蹤?!皺M澗垂虹”中那一彎迷人的“彩虹”究竟原在何處?它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又有怎樣的故事傳說呢?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文人墨客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和好奇。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版的《高平縣志》中“山川”一節記載:“橫澗河在縣南五里。澗有橋”。由此可知“橫澗”一定存在過,并且還給出了大致的位置——“縣南五里”。

在“橋梁”一節中記載:“橫澗橋在縣南三里湯王頭南,世傳揚道人建。雨期月夕遠望之如垂虹吸澗,光明不磨。橋北路頗陡險,兩淮鹽院張翮甃石成路,進士龐太樸有石碑記?!庇纱丝芍?,“垂虹”實為一座漂亮的石拱橋,在雨后或有月亮的晚上望之如彩虹高懸橫澗之上,十分迷人。由“光明不磨”可知此石拱橋的材質應是十分光潔發亮,并且還能反射陽光和月光。

橫澗河故道(攝影/郭庭榮)

同樣在清順治版的《高平縣志》“雜著”一節中附有金元時期詩人陳顥詠“長平八景”的“舊詩”和“新詠”共十六首。在詩文的開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郭一泉先生舊志載八景,至萬歷年間修志悉刪去。別載其說,以辨八景為相沿之俗,無實跡可靠。然登山臨水,探奇攬勝,未別非騷人墨客之一助也?!?/span>

郭一泉先生是誰呢?他是明代高平三甲北莊郭氏一族中著名的人物。郭鋆,字允重,號一泉,正德十四年(1519),郭鋆20歲中秋闈第四名舉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第四名進士。歷任工部、禮部、刑部、戶部四科給事,多有建樹。曾就天下戶口版籍管理、清理鹽法等重大問題上疏皇帝,均被采納。后歷任太常少卿、工部右侍郎,先后總管盧溝橋、元雷殿、寶源局等修建工程,并督修京師外城,竣工后,被賜予金帛,加食尚書俸祿致仕。郭均寫文章古雅簡練,著有《一泉文集》?!陡咂娇h志》記載,明嘉靖三十七年,郭鋆負責主編《高平縣志》時,“補齊缺遺,正其謬訛,質而有體”。他主修的《高平縣志》中收錄了“高平八景”?!板嗜f歷三十三年,前令昌平劉公應召,重為纂修?!闭敲魅f歷年間高平縣令劉應召負責的這次修志,將高平八景的記載全部刪去,這使得高平八景較為詳細的資料缺失。我個人認為,這位昌平劉公因不是高平本地人,對這些貌似湊數的八景沒有太多的感情,故將其刪去了。

金元詩人陳顥的“橫澗垂虹”詩云:“朝陽東映玉虹西,飲澗橫流影漸迷?;厥浊镲L天路近,飛梁千尺接云梯?!痹娭薪o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幅美景: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萬道霞光從云縫中射出,西面橫澗河上一座精致的石拱橋凌空飛架,在朝霞中如彩虹當空。彩虹好似巨龍弓著背從澗中汲水,倩影在水中晃動。四周樹影婆娑,回望秋風中的陡峭石徑,仿佛如入云端之天路,凌空飛架的橋梁與云梯相連。

“雨朝月夕見毫光,一望垂虹石徑涼。嘆息游人蹤跡杳,疑從碧落問津梁?!痹谶@首高平八景新詠詩中,詩人也提到了“垂虹”“石徑”和“津梁”,并由此橋聯想到澤州碧落寺的雙橋。

盡管詩人描寫的很美,但一條普通的土溝,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一座石拱橋,一段陡峭的石徑,怎么就入選了“高平八景”呢?這還得從它所處的地理位置說起。

被填平的橫澗(攝影/郭庭榮)

從高平南門外出發,經褲襠西街,過“高都壯塞”石牌坊,一直到湯王頭村,經湯王頭北閣入村,由南閣出村,下一個陡峭的大石坡,過橫澗橋,即可到達唐莊村。這是一條捷徑,從唐莊往西,過崇正橋到梨園,經溝村、馬村、唐安到高平關,由此可達臨汾,陜西等地。從唐莊往南,經玉井、宰李、北陳、南陳、喬村驛、界牌嶺則可達澤州、河南?,F在的太焦鐵路線其實就是這樣走的,只不過避開了湯王頭,從其村東經過。正是這樣一條古代商道兼官道使得橫澗橋十分出名?!对贰吩疲骸爸猎?,(鄭鼎)遷平陽路總管。是歲大旱,鼎下車而雨。平陽地狹人眾,常乏食,鼎乃導汾水,溉民田千余頃,開潞河雕黃嶺道,以來上黨之粟。修學校,厲風俗,建橫澗故橋以便行旅,民德之”。從《元史》可知,這位陽城籍的鄭鼎,當時擔任平陽路總管,為了運輸上黨地區的小米到平陽賑災,為了方便旅行,重修了橫澗橋,這是有關橫澗橋的最早記錄。

毋庸置疑,歷代一定有很多名宦富商捐資維修此條古道,如高平籍的清代兩淮鹽院張翮曾捐資將湯王頭南閣外的路鋪成石條路?,F在此石徑還有一段十多米的遺存。但自西向東流淌的橫澗河卻已消失。因為西山過境公路將此溝壑截斷,村委將南閣外的溝壑墊高了十多米,幾乎將整個“橫澗”填平,上面建起了一排排的別墅。借助現代化的大型機械,一夜之間可將一個地方變得面貌全非,現在地理山川變化之快令人瞠目。

湯王頭南閣(攝影/郭庭榮)

橫澗垂虹的黯然消失和交通改道有直接的關系。清代時,人們不再經湯王頭出行,轉而改走丹河西岸,也就是現在的太洛路一線,這樣一來,原來的古商道就冷落了。古道缺少了必要的維修保護,又處于深溝里,日積月累,灌木雜草滋生,雨水沖刷,路面日漸萎縮,那一彎“垂虹”可能在某年夏天的一次山洪爆發中轟然垮塌,從此再也無人提及重修。據湯王頭村中老人講,前些年村民為了上地方便,在河上用鐵軌架過一座簡易鐵橋,但這和“垂虹”無任何關系。

關于“橫澗垂虹”還有一種傳說。戰國時期秦王和趙王澠池會時,為了“完璧歸趙”,藺相如派親信化裝成布衣百姓攜壁星夜返回趙國,持壁人經過此一帶山川,只見澗水奔流,彩橋橫跨,宛若垂虹,于是乎就將此作為“高平八景”之一。但此說法不大可信,不過是為了附會著名歷史故事和人物。

現在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日新月異,密如蛛網,將眾多的河流攔腰斬斷,要想還原幾百年前的地理地貌十分困難。就讓“橫澗垂虹”成為珍藏在我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回憶吧。

本頁二維碼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