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長平】又是高平!天下之脊上的佛國世界
開化寺位于山西晉城高平市區東北17公里舍利山山腰。創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間(公元923年-926年),初名清涼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了大雄寶殿以后,改名為“開化禪院”,所以后來一直稱其為開化寺。
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大雄寶殿居中,為典型的宋代建筑,結構嚴謹、古意莊嚴。大殿東西兩墻及北檐墻東西兩次間內壁均繪有重彩佛教壁畫。
釋迦牟尼說法
釋迦牟尼說法之脅侍菩薩
殿內壁畫以說法圖為中心,四周輔以經變故事。東壁繪制四幅華嚴經變說法圖,依次為“七處九會”(釋迦牟尼佛在七處地方共九次說法)中的兜率天宮會、普光法堂會、重會普光法堂會、三重會普光法堂會。西壁北壁首尾銜接,為報恩經變相。北壁東側所繪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法會等,西側為說法圖、鹿女因緣和提婆達多因緣。畫面整體布局嚴謹、人物眾多、設色淡雅,連續貫通,如一幅依壁徐徐展開的卷軸畫。
兜率天宮會
普光法堂會
重會普光法堂會
東壁四組圖像皆采用對稱式布局,釋迦牟尼佛居中結跏趺坐于蓮臺之上,弟子、脅侍菩薩、諸菩薩、護法金剛環伺左右,上面兩隅飛天凌空舞動,菩薩及侍女乘云飛翔,下有僧眾虔誠聽經,畫面層疊鋪陳卻充滿秩序感,透露出佛國世界特有的安寧與祥和。綠色、靛藍色的主色調,瀝粉貼金工藝呈現的金色光芒歷經千年變成了古雅沉穩的色彩,進一步強化了畫面沉靜的氛圍。
脅侍菩薩
相比于唐代佛像“熱烈放姿”、博大恢弘的風格,宋代佛像從外物走向內心,注重個性化的情感意緒,表現出細膩秀婉的特質和纖細柔和的審美意識。
供養菩薩
西壁北壁根據《大方便佛報恩經》所繪變相,主要包括太子本生、忍辱太子、華色比丘尼、轉輪王舍身供佛、善事太子本生、光明王本生經變。不同于東壁構圖,西北壁采用了敘事式布局,以生子、娶親、逃亡、割肉救母、流落異邦等為主要情節,以忍辱、施舍、行善為主題,描述了釋迦牟尼佛為法獻身、播種福田的種種善行。
西壁《大方便佛報恩經變》
須阇提太子本生經變
華色比丘尼經變
護法金剛
北壁觀世音法會所營造的伎樂歌舞場面之浩大華麗,令人嘆為觀止。外貌秀麗的樂伎交腳而坐、排列成行,笛子、琵琶、箜篌、笙等各種樂器一應俱全,彈奏自如;婀娜的舞伎位于樂隊中央,翩翩起舞,喜樂的氛圍洋溢在畫面的每一個角落,表現出了妙音眾出、自由自在的佛國世界的美好。
樂舞伎
樂舞伎
在壁畫中,還有不少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畫面和建筑場景。畫面上的殿堂亭臺樓閣,完全符合宋代木構架的類型模式,應是北宋宮廷內苑和寺廟建筑的縮影??坍嫷牡弁鯇⑾?、后妃宮嬪、高官富商、僧侶道徒、耕織漁牧、盜賊惡霸等,人物發式、冠帶、衣著皆符合宋代流行款式,無疑是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動素描。壁畫所表現出的下層平民的生產生活場面,向我們展示出一幅珍貴的宋代世俗風情畫卷。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