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高平 >> 風景名勝

【文博在線】二仙廟:延續千年的“孝道女神”信仰

來源:高平市大數據中心 發布時間:2022-08-24 【字體:

  二仙廟傳說,提起二仙廟,不少人都能說出因孝道成仙的“真澤二仙”的傳說,即沖惠、沖淑二姐妹。相傳,古時在陵川、壺關一帶有個村子里住著一戶人家,父親叫樂山寶,母親楊氏,育有兩女,一名沖惠,一名沖淑,她們天資聰慧,孝敬父母。不幸的是母親楊氏早逝,父親樂山寶續弦李氏。這李氏歹毒異常,對兩個幼女百般虐待,姐妹倆經常相擁而泣。繼母的行為終于為天帝不容,玉皇便降黃云和飛龍,讓兩個姊妹去西山修煉,這時姐姐才十五歲,妹妹大約十二歲。姊妹倆修煉成仙后,她們在這個地方顯靈施恩于百姓,有求必應,為了報答她們的恩惠這里的百姓便建廟并設爐奉祀,因此在晉東南各地,遍布二仙廟。

  這一傳說流布于晉東南一帶,在民間頗有影響,建廟祀奉者甚多。我們高平,就保存有多座二仙廟,更為難得的是,在眾多二仙廟中,就有兩處為國保單位。一座位于北詩鎮中坪村翠屏山麓的二仙嶺上,另一座就是本期節目探訪的河西鎮西李門村的二仙廟。

  二仙廟,又名真澤二仙宮,占地面積約2816平方米。2006年入選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廟內碑文介紹,創建于唐,金正隆二年(1157)、大定二年(1162)及明清均有修繕。二仙廟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約1米的山基之上,6米多高的門楣上,只能隱約分辨“澤”“宮”二字,兩根沙石柱下面是青石柱礎。廟院布局為一進兩院,除山門外,中殿、后殿依中軸線由南向北循序而建。

  建于金正隆年間的二仙殿,位居院落正中,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級歇山頂,筒板瓦輔制,琉璃飾脊,是二仙廟的主要建筑。

  二仙殿的門框為當地少見的青石質雕造,兩側青石門墩石上,各有一只小臥獅,造型生動活潑,工藝細膩精湛。

  “晉城縣莒山鄉司徒村眾社民施門戶一合?!痹陂T框的頂部,當年為修建二仙廟施舍的碑刻清晰可見,從“金正隆二年歲次丁丑仲秋二十日謹記”的落款來看,該殿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無疑。

  殿前的石砌臺基上,形成一處寬敞的石鋪空地,這是唱戲的露臺,也叫月臺。露臺,是一種古老的表演場所,表演的形式應當是音樂、舞蹈,或許還有雜耍,隊戲、啞隊戲等。關于娛神的表演場所,早期應該沒有專用的場所,在晉東南所能見到的這類專用建筑的最早記載是在宋代,但是能真正見到的建筑實例,則多在金、元時期。

  查看資料得知,二仙殿前的露臺高1.18米,長13.5米,寬6.66米,束腰處鑲有六塊石刻,刻有人物花卉。

  須彌座臺基的兩側有兩幅珍貴的線刻畫,一幅為“宋金對戲圖”,樂隊展現的樂器有橫笛、洞簫、尺八、托鼓、綽板等,服飾為漢人宋式;另一幅為“金人巾舞圖”,為一舞隊,有手持方巾舞者、吹奏擊打樂者,還有擊掌觀看者,服飾為胡人服飾。所刻衣紋線條流暢,人物比例協調,神態傳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價值,它是研究上黨戲曲乃至中國戲曲發展歷史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是我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戲劇實物資料之一,現在已被我市文物部門保存。當然,“金人方巾舞圖”“宋金對戲圖”等線刻畫,也是二仙廟成為2006年入選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制勝法寶”。

  二仙殿殿門東西兩側立有兩塊石碑。西側一塊石碑為《永禁興窯碑》,立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意為禁止周圍的村子開礦挖窯,以保護二仙廟周圍的自然環境。在東側,立有一塊清光緒六年(1880年)《紀荒警示碑》。上面記載內容為光緒三年特大旱災及民間百姓疾苦,是不可多得的災荒實證史料。

  在百姓眼里,“二仙”還被尊為小孩子的保護神。在我們高平一些地方還保留有為子女開鎖的習俗,傳說倆姐妹成仙時,年齡分別為15歲、12歲,如今在我們高平,小孩開鎖年齡,男孩多為12歲,而女孩多為15歲。另外,村子周圍方圓四五十里,都是土山,殿門的青石門框、廊檐下的砂石巖柱及露臺臺基,則使用了大量的青石和砂石巖,那么這些石料是從哪里運來的?也許,正是因為古時百姓的虔誠信仰,才完成了這樣巨大的工程,這讓我們在感慨二仙廟精美絕倫的同時,更為贊嘆古時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本頁二維碼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