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在線】一眼萬年——萬壽宮
萬壽宮又名圣姑廟,坐落于原村鄉上董峰村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285平方米。相傳元代有一位仙姑,姓馬,原籍河北永年,尋訪到這里篤意修仙,并在當地為百姓治病療疾,得到了大家的擁戴。后來馬仙姑正襟而死,而世人卻常見其“星冠霞帔、步虛往來”,于是修廟祀之?!稘芍莞尽吩小霸獣r馬仙姑蛻化,今有石槨”的記載。據廟內碑文記載,萬壽宮創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明、清歷代均有修繕。2013年萬壽宮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原村鄉副鄉長劉曉清介紹說,萬壽宮現存三教殿、圣姑殿為元代建筑,其余皆建于清代。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有山門、三教殿、倒座戲臺、玉宇石亭、圣姑殿。
萬壽宮的山門別具特色,據說清代在原來窄小的山門上復建的,突出的是它高聳層疊的斗栱,這些斗栱如花朵一樣朵朵簇擁,這一設計讓古老的建筑意外地顯得生機盎然。
進入山門后緊挨著就是三教殿,該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五鋪作的斗栱裝飾性很強,不僅在明間出斜栱,正中耍頭為龍頭形,轉角鋪作處又見到了力大能抗的“角神”。
三教殿內東西墻上殘存元代工筆重彩道教壁畫約5平方米,內容多為諸仙女、參拜的朝臣,面形豐潤,衣飾富麗,線條剛勁有力,為建殿時(元代)原作,畫技堪與永樂宮元代壁畫相媲美,可稱稀世之物。
山西被稱作元朝“腹里”,寺觀壁畫面積1800多平方米,當然我們高平的壁畫就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壁畫其實也是一扇窗,透過壁畫便可以穿鑿時空,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挖掘出兩千年以來社會、建筑、民俗等等,內容翔實,形同百科寶典。
圣姑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昂。
馬仙姑究竟有著什么樣的來頭?她從河北永年千里尋訪到高平,到底是為什么而來的?在廟內留存下來有二十多通石碑,斷斷續續提供了一些線索。其中在圣姑主殿有一碑帖十分珍貴,為元代書刻,講述了圣姑大致簡歷及其成仙得道后顯化事跡。
馬仙姑日以修道煉形為事,常常為當地百姓治病療疾,因“病者得愈,瘍者得痊”,受到了當地人的愛戴與尊敬。馬仙姑死后,當地人感其恩惠,弟子吳之顯趁機倡議建廟崇祀。馬仙姑去世后第四年即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吳之顯牽頭創建了仙姑殿。
有專家學者對廟內遺存至今的二十多通碑刻的研究,大致勾勒出了萬壽宮的變遷史,并對萬壽宮的宗教功能轉化及派系源流作了梳理與考證,進而揭示出該廟與金元時期盛極一時的真大道教派之間的關系,指出了萬壽宮是迄今為止在山西發現的真大道教宮觀的惟一遺存。
從《重修萬壽宮記》記載看,馬仙姑生于金承安四年(1199年),逝于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享年僅37歲。她輾轉千里到高平,也許只在這里生活了十年左右,可就是這短暫的十年時光里,在我們本地的典籍中就記錄了很多馬仙姑如何懲惡揚善的傳說,真可謂是一個奇女子。似乎萬壽宮的每個細節都精心設計過,正是這些細節讓千年之后的我們贊嘆古時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同時,也深深的感到古時當地百姓對馬仙姑的崇敬之情。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