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開化寺壁畫聞名遐邇,行云流水的創作風格,瑰麗壯觀的壁畫藝術,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大型北宋寺觀壁畫,也是我國古代建筑中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宋代彩繪圖案,被譽為“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開化寺的壁畫為什么有這么高的贊譽,它繪制了哪些內容,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呢?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資深文博員馬曉軍為我們解開了謎底。
開化寺壁畫它分為九個故事,信息量很大,現在看到的分為東壁西壁和北壁,這三個墻壁上都有壁畫的內容,總體的面積達到了88.68平方米,非常大的一個體量。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墻壁上面大多是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版本,里面穿插了很多經書中記載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也是它的序言,它的名字叫做《阿難頌孝》。壁畫上繪制的內容,從最早阿難的這種頌孝,一直到轉輪王,包括華色比丘尼等等。這些壁畫的內容,在我們開化寺中都是一鋪一鋪的給大家來詳細介紹的,因而我們看到這幅壁畫的時候,宛如推開了一幅恢弘的佛教經典,從里面不僅能看到佛教的教義,更加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非比尋常的北宋市情風情。
其實開化寺壁畫它的故事內容題材非常的豐富,下至販夫走卒,上至達官貴人,在畫面之中都能夠描繪出來,包括它的宋代的宮廷建筑,老百姓的茅草屋,壁畫中使用了大量的信息,傳達了北宋的風情,而且對于宮廷,對于平民,對于老百姓的生活都有一些真實的反映。
在面積這么恢弘的設計之中,用了20多幅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善友太子本生》的故事,整個壁畫之中,大面積來繪制了這樣一個壁畫,而且留給我們的信息量也是非常的大。善友傳說是羅奈國的一個太子,他母親出生的時候,剛好為他也生了一個弟弟,叫做惡友。你看那個故事,一個叫善友,一個叫惡友,善友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人性非常的善良,自幼在宮中生活,我們觀察和比較時,他的這個故事,和《佛本傳》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子從小在宮廷中生活,沒有體驗過世間老百姓的這種疾苦,有一次,他出去逛的時候,就發覺老百姓原來生活是這么辛苦,因而在畫面之中,能夠看得到,太子出門之后,他似乎是在一個春和景明的春天,看到當地老百姓,在用犁犁地春播,畫面之中,放了非常多的各種的農具,這種農具對于我們現在研究,宋代老百姓的農耕文化生活,是非常具有參考意義的,他看到老百姓呢,在地里頭又是刨這個地,又使用各種工具,意思是這個糧食來之不易,非常的辛苦。再往前走的時候,是另外一個畫面,就是來到一個紡織的場面,聽說太子過來了,所有的紡織工友,都欣喜若狂的奔跑出來,然后看太子來看望他們。
在畫面之中,畫家郭發巧妙的處理到線條和人物的關系,用老、中、青三位具有特色的人物,分別展現了見到太子,所流露出來的表情。我們看到老人飽經風霜,見到太子只是淡然一笑,中年人卻充滿了希望,終于此生見到了耳熟能詳的太子,就跟我們見到當時的明星是一樣的,但是對于年輕的這位,你可以看到她緊緊的趴在墻頭之上,整個頭都探出去了,然后流露出來是一種驚喜,終于見到太子了,太子能不能看上我呢?但是在畫面之外的話,我們看到室內還有一個人,她是背對著我們的壁畫的,而且在整個壁畫之中,她是為數不多的是以后背來出現的,因為可以看得到她是在緊張的織布,甚至都沒有時間去回過頭來看一看就在門外的太子,我們看到這個壁畫的時候,會發覺這個天氣還是比較炎熱的,我們看到,畫面中的這些女士,上半身甚至都沒有穿太多的衣服,而且裙子都是撩起來,腿在頻繁的踩織布機,我們仔細看她面前這個織布機的每一個零件,繪的都是纖毫畢現,我們甚至都可以1:1復制出來,這樣一個織布機它是源自于宋代的,你仔細看到畫面之中,有一個非常小的燈盞,這說明織布工作非常的辛苦,需要經常挑燈來織布的,那么在整個織布機的下半部分,還有一個水盆兒,很多人見到說怎么會在畫面之中出現一個這么小的水盆呢?其實我們有過織布經驗的一些老人就會知道,搓這個棉線的時候不太好搓呀,她需要沾一下口水,對吧,你不可能做那么多的,沒有那么多口水啊,她需要盆里蘸一下這個水,把棉線捻得比較細,捻得比較勻稱,這樣織出來的布匹就比較光滑。
太子接著再往前面走的時候,他就問旁邊的人,這些人在干什么,我們看到畫面之中,好幾個人在扎這個漁網,把漁網扎起來在捕魚,因此旁邊的隨行人說他們是在捕魚,旁邊還有一個人,我們看到還有兩個人之間拿了很多鳥籠在網鳥,也是把這個拿來賣錢的,這個叫做太子觀漁,也反映了北宋當時老百姓打魚而生的這一部分人的生活。
太子接著再往前面走的時候,可以看到類似于我們所說的店鋪,店鋪里面是干什么的呢?是賣肉的,在房梁之上就可以看到,掛滿了各種牛肉、羊肉、豬肉之類的,旁邊的桌子之上還坐著幾個屠戶,手里頭可能還在磨著刀,這種畫面我們在以往的壁畫之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在哪里都有呢,在我們宋代的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之中出現過,而且畫面的布局和這個是一模一樣的,但是我們開化寺這個壁畫所描繪的更細致一些,因為你看到前面這個屠戶,前面是一個圓圓案板,上面放著一個大刀,后面掛的這個肉里面的幾個屠戶,畫面分的是非常的清楚的,因而我們經常說畫面之中,無論是它的觀耕、觀織、觀屠、觀漁,都是真實的再現了北宋老百姓的生活狀態。
在開化寺觀看壁畫時,圖中眾多人物神情各異,動態盎然,其藝術手法之高、畫技之精,完全可以同當時精美的卷軸人物小品相媲美,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也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我們再現了北宋鮮活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
那開化寺壁畫的線條是如何使用的,整體色調又是如何考慮的?在下期節目中,馬老師將繼續帶我們領略開化寺壁畫的風采。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