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現戰國西漢時期冶鐵遺址
近日,晉城市長平之戰文化研究會人員在對羊頭山李家莊村文化遺存進行調查時,在該村東100米處的“爐窯溝”,發現了一處戰國西漢時期的大型冶鐵遺址。
經研究人員測量,這處冶鐵遺址寬約300米,長約2000米,部分段層厚度在五六米之間不等。除在李家莊村北500米處修建接待中心及停車廣場占用幾畝地外,“爐窯溝”兩邊遺址的其他地貌地勢依然保存完好。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從遺址現存的鐵渣、坩堝和使用過的煤末煤渣,以及距遺址200米處一個名叫“場房”的地方,發現了戰國西漢時期繩紋陶鬲、素紋陶豆等生活器物,器物時代特征明顯。
從現存鐵渣、坩堝、煤末煤渣等遺物看,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當時的冶煉技術十分嫻熟,有很多坩堝壁厚度僅0.5厘米至1厘米,坩堝內外壁粘黏鐵渣很少。
“這處冶鐵遺址與高平谷口、上莊村戰國冶鐵遺址相比有較大的區別,沒有冶煉坐爐和復爐重冶現象,與陽城縣潤城砥洎城附近的坩堝相比,更薄,在技術上更加成熟?!睍x城市長平之戰文化研究會會長李俊杰表示,從“爐窯溝”現存的坩堝冶鐵上可以看到從初期、中期到成熟期三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在用煤上分為淺層煤、深層煤兩個階段。
在這處冶鐵遺址西400米處發現浮于地表的淺層煤,北約500米處就有深層古煤窯出現,周邊有鐵礦石(硅)等,而在羊頭山南北走向有一條大水溝,常年四季有水流淌,大山周圍有樹木森森,為古代冶鐵創造了極佳的先天自然條件。
李俊杰認為,羊頭山李家莊文化遺址豐富,冶鐵技術嫻熟,是太行山煤鐵之鄉輝煌歷史時期的代表。(李吉毅 李帥錦)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