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高平 >> 歷史人文

【清廉晉城】“千秋佳話一清官”畢振姬

來源:史志晉城 發布時間:2022-07-15 【字體:

  畢振姬,字亮四,號王孫,又號頡云,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出生于高平市寺莊鎮東德義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鄉試考中解元。清初順治三年(1646)高中進士,獲殿試第三名“探花郎”。而后首任平陽府儒學教授,繼任國子監助教、刑部江南司主事、四川員外郎、河南司郎中、山東分守濟南道布政使司右參議、晉階朝議大夫、廣東兵備驛傳水利道、浙江金衢嚴道參政,順治十六年(1659)任廣西按察使,順治十七年(1660)任湖廣布政使、通奉大夫。為官十五載,轉官十任,廉吏清史,盛名遠揚。

  勤奮好學終成才

  明末崇禎年間,飽經戰亂之苦的農民畢一棟將兒子振姬送到高平東面七佛山云月寺,在智真長老秦邦寧身邊學讀經書。八歲的畢振姬,勤奮好學,自炊自汲,深夜苦讀于古廟草燈之下,通宵達旦,堅毅不拔。無錢購買筆墨,就用涮鍋條在面板上蘸鍋水代墨汁,用面板當草紙,每天練習不休。云月寺修繕一新,長老在全縣征集書法大家為云月寺和正殿題寫匾額。廚師大膽舉薦,小振姬使用涮鍋條一筆寫了遒勁渾厚、氣貫山河的“云月寺”三個大字和“一六如來”四個大字,既不說明是七佛山,但心中卻有七佛。長老對小振姬的文采贊嘆不已,贊其“小神童乃七佛之兆也”。

  有關畢振姬的才華,當年刻制的木版草書是這樣記述的:順治十六年,福建泉州眾秀才聽說出身國子監助教的畢振姬來巡查,便在一次迎賓會上與畢振姬對聯,為夸耀泉州的山水和才子多,便出聯“多山多水多才子”,畢振姬根據在山東赴官的經驗,脫口道之:“一泰一岱一圣人”。秀才大驚失色,不甘失敗,又出上聯“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東放”,畢振姬用山西關公夜觀春秋的故事,笑之答曰:“自上而下看左傳,書向右翻”。秀才們占了東南西北,畢振姬對了上下左右,吃的是西瓜,看的是《左傳》,妙趣橫生,雅俗共賞,泉州秀才深深領教了畢振姬的才華。

  嚴格治吏 體恤民情

  畢振姬為官期間,堅持“便民利民”的施政理念,反對竭澤而漁,主張輕徭薄賦,敢于仗義執言,興利除弊,體恤民情,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朝廷信任,百姓愛戴。

  他在山東任職時,奉旨到德州府主持鄉試,傳說這里考風不好,鄉紳顯宦倚仗權勢,勾結官府包攬訴訟,壟斷科考。他便借此鄉試之機,掃除弊端,為國選拔一批有識之士。那天,他令衙役在考場外一平地上堆土,土上插一根竹竿,竿下移栽幾叢菜苗,竿上掉一把大剪子,剪子朝下張開。然后,告考生以此命題作文??忌阅涿?,苦思不解其意,無從下筆。其中一個考生出去解手,廁所里有一個青年農夫正在掏糞,他偷偷問考生出的什么題,考生讓農夫觀之,農夫興奮不已,只說“好題”“好題”??忌鷨栔鸢?,農夫解道:這是《千字文》和《百家姓》兩句話,第一句是“起翦頗牧”,第二句是“高夏蔡田”。就在此時,畢振姬已聽在耳里,結果在金榜題名時,農夫中第一名解元。名落孫山的宦官考生,在畢振姬離府之日,在德州府影壁上寫了五個大字“虎去山還在”示威,畢振姬看后笑之無才,提筆也寫了五個大字“山在虎還來”。送行的人看后,無不贊其耿直余輝。

  順治十年(1653),山東作為清軍的糧草軍械供應基地,動輒催解白銀數十萬兩。恰逢連年旱荒,民不聊生,盜匪橫行,治安混亂。畢振姬受命提任濟南參議道后,日夜馳騁三百余里到任,采取剿撫并用之策,先用計擒賊首平匪患,又設法遣散流民七千余口,并上書朝廷將數十萬兩軍需物資優先供給災民,境內乃安。同時,為解決軍餉供給不足問題,將“泰山香稅”充作軍餉。這筆稅款每年約七千金,是當地參議署官員的“小金庫”,多年來私分已成慣例。香稅充軍餉致官署上下嘩然,多有不滿。之后畢振姬還在濟南一帶丈量田地,查核田賦,不論貧富,按畝征賦,得罪不少地方豪強。幾經周折,才幸免入獄。

  順治十四年(1657),畢振姬任廣東兵備驛傳水利道。當時廣東屢有戰爭,三藩四院使節等官員往來如織,軍隊所需匠夫、船役、兵馬、糧草、器械由當地供給。一些地方官員乘機從中牟利,民眾深受其害。畢振姬到任后,主動向朝廷陳述利害,與三藩四院訂立供求條約,重振朝律,鏟除弊端,驛傳各州縣,不準假公濟私,杜絕攤派私增稅賦、財物,有違約者一律繩之以法。不出十月,便減船數百,減費七萬六千金兩,使廣東吏治清明。

  順治十六年(1659),畢振姬任廣西按察使時,廣西由于長期遭受戰爭,各項軍政建設正百廢待興,地方官吏與豪紳相互勾結,狼狽為奸,致使賄賂成風,冤獄疊出,大盜橫霸浙邊閩海地區??吹竭@種局面,他心急如焚,四處奔波,八方調查,帶病工作,抱腹審案,很快為平民審結了積存數十年的冤獄大案70余起,處決貪官數十人。同時在民眾的支持下殲滅海盜,使漁民安居樂業。順治皇帝嘉獎他,御賜玉璽將軍印。

  嚴以律己 清正廉明

  畢振姬為官清正廉明,初任平陽府教授時,住在殘破不堪的危樓中,每日與顴雀為伴。后任國子監助教、刑部主事、員外郎期間,每于朝事之暇,即退居陋室,“坐臥黃埃、黑灶、瓦燈、布被間,前后左右書冊相屬,時人稱為“有官僧”。

  官位升遷,不忘初心。順治十一年始,畢振姬赴濟南、廣東、廣西等地任職,多次受嘉獎,不斷獲得升遷,所任官職都是他人覬覦之肥缺,但他始終未改清廉清貧本色?!渡轿魍ㄖ尽份d其“及外任,往返一仆一馬,食無兼味,身無更代衣”?!渡轿鳙I征》載其“往來城市,蹇驢野服,不識者目為鄉老。與先生同時貴顯,或官或吏,見之皆默自愧,不敢以豪侈相尚焉?!?/p>

  為官低調,擇友而交。畢振姬居官能獨守苦學,從不結黨營私,不亂交俗流,這也是其一生能保持廉潔的重要原因。陳廷敬在《與畢亮四書》中寫到:“自某少時,聞百里內有賢人……在京師時守官奉職,退輒閉門,不愿妄從流俗交游,朝士中多不識其面”?!渡轿鳙I征》載其“四十年獨行,與人不款曲……我寧做我?!币钥酁闃?,以儉養德。居官14年,堅守清貧,甘居淡泊;返鄉20年,“??嘧愿?,晝耕夜讀”。

  順治十八年(1661?),在鎮守邊疆主帥兵部經略使洪承疇的舉薦下,畢振姬晉升湖廣布政使,但振姬決意棄官從耕,要求辭職?;丶?,除一仆一馬之外,了無長物,被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樞、刑部尚書劉楗稱之“居官清廉,一塵不染”。

  爵祿不動心 富貴不改志

  康照十七年(1678),云南吳三桂、廣東耿精忠、福建尚可喜舉兵反清,情況緊急,康熙詔舉博學奇能,傳旨招畢振姬復職,命以“鎮藩要職”,以供軍需,平定三藩。畢接詔命,自覺年老體邁,不宜理政,便向吏部一連四遞辭呈《乞放歸里疏》力請辭歸。

  康熙皇帝閱完奏疏,派時任樞密院檢討陳廷敬(陽城人)到伯方察看實情。陳廷敬在仙翁廟三眼閣田邊,見一老者荷鋤弓腰農作,抬頭望之,正是闊別多年的故友畢振姬。陳廷敬到在畢府拜謁后,在回稟疏中寫道“蓬翟滿門徑,牛欄雞窩雜。置下堂中處,其所自飼蠶。東室流塵凝,卻獨多藏書。與最下農者,所守甚??唷?。

  康熙閱后,心情凝重。在《乞放歸里疏》上御批“爵祿不能動其心,富貴不能改其志,此正情操,絕世楷?!?。畢振姬榮歸故里,筆耕著書。所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三川別志》《西北文集》《病香居燼馀》等十余種,但都已不傳。他的學生牛兆捷收集他的論、議等文,編為十二卷,請傅山點定作序,題名為《西北之文》。民國二十六年(1937)出版的《山右叢書初編》收入十一卷,第十二卷存目無文。

  康熙二十年(1681),畢振姬病逝伯方,臨終遺命“不志不銘”??滴趼勚?,親遣陳廷敬奉旨吊之。陳廷敬悲痛涕泗,在挽聯詩詞中寫道:“重過躬耕地,秋原木葉稀。一哀銜別路,雙淚落行衣。書札臨危在,文章付托非。凄涼荒宅里,清德耿余輝”。都察院御史魏象樞書挽聯:“萬卷詩書皆手澤,千秋佳話一清官?!焙笥筛瞪较壬}字、其門人弟子公立《畢堅毅先生故里碑》,過往者皆敬之。次年,長子、高平兩縣士民公立《得義畢老爺永思碑》,表達永思。

本頁二維碼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