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高平 >> 歷史人文

高平伯方村:不見硝煙 古村依舊

來源:學習強國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發布時間:2022-08-18 【字體:

  長治、晉城一帶是山西省古村落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僅晉城高平市就擁有6個“國字號”古村落,即使是走馬觀花,全部轉下來也要兩三天的時間,如果認真尋訪、仔細品味的話,所花時間則更長。在高平尋訪古村落的最后一站,便是離良戶村只有12公里的寺莊鎮伯方村。

  古村位于古戰場

  初聽伯方這個名字,便感覺到深深的“古意”,但又無法從字面上理解村名的來歷。在晉城市政府網站上,有一篇文章講道:在商代,卜文中多以“×方”的形式稱呼周圍的諸侯部落和國家,學術界稱為“方國”,“伯方”便可能是商代的一個古老方國。至于“伯”,應是按“伯仲叔季”順序,依長幼尊卑排行。因此,“伯方”應當是商代對今高平一帶古老方國的尊稱,后來這個方國所在的地方建起了村落,“伯方”這一名稱也就被用作村名沿用至今。雖然是一家之言,但不無道理,可暫且算作村名來歷。

  雖然今天伯方村并沒有什么名氣,但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卻和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長平之戰有著密切的關系。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場大規模野戰,戰爭耗時3年,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占長平,并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長平位于今天的高平市西北,而伯方村便位于長平古戰場的腹地。至今村落周邊仍有箭頭、王降、王報、谷口等和古代戰爭有關的村名,村附近的一座山谷還叫作“車輞谷”,據說是秦軍燒毀趙軍戰車之地,故名“車亡”,后因人們認為“亡”字不吉利,便改名為和榆次常家莊園所在的車輞村相同的名字。山谷中還出土過戰國時期的刀狀錢幣,可證明當時趙軍的糧草和錢幣儲存在此。

  “國?!毕晌虖R

仙翁廟

仙翁殿壁畫

  伯方村內的標志性建筑,同時也是最具歷史價值的建筑當屬位于村北的仙翁廟。仙翁廟始建年代不詳,廟內現存有多塊明代重修碑記,其中,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的重修碑記上記載:“自唐宋至我朝,其廟感應之靈驗不計年矣”。由此推測該廟的最早創建年代應為唐宋時期,之后的歷代均有修繕。仙翁廟早在1986年便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翁廟由于供奉“仙翁”張果老而得名,現存山門、鐘鼓樓、長廊、正殿、朵殿、配殿等。主要建筑為正殿,正殿也稱張果老祠,明代重修,面寬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屋脊和吻獸均為琉璃制成,為明代原物,十分精美,堪稱明代琉璃中的佳品。

  正殿內三面墻上均有古代壁畫,其中東西兩側的壁畫最為精美,兩幅壁畫均以唐玄宗為中心,分別描繪了他兩次赴泰山封禪的出行場面。壁畫中,在黃羅傘蓋下,唐玄宗風度翩翩,侍女體態豐腴,文武官員簇擁相隨,整個畫面有著濃郁的盛唐時期風格。壁畫沒有明顯的被重新粉刷的痕跡,仍保持可貴的原澤原貌。這兩幅“唐玄宗泰山封禪圖”創作年代已不可考,但有專家認為其與史書記載一致,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古街古建筑

村內古街道

  和山西省大多數保存較完好的古村落一樣,伯方村雖然也有過現代化建設,如鋪設了一部分柏油路街道、部分村民建起了小樓房等,但村落舊時整體格局尚存,據帶領記者尋訪村落的寺莊鎮文化站站長秦海寶介紹,伯方村現在仍存有主街、橫街、小東街、西街、窄圪洞街等街巷。在村內記者看到,除了這幾條主要歷史街巷之外,大部分的圪洞(山西省中南部地區對小街巷的稱呼)都還保持狹窄曲折的舊貌,幾乎所有的圪洞還都在發揮著交通作用。大小圪洞和村主街一起構成了古村的整體框架。

  村內還有幾處較為精美、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筑院落,如畢振姬故居、文廟、關帝廟、北佛堂、祖師閣等。其中,位于村北、建于清代中前期的畢振姬故居是伯方村除仙翁廟之外的又一座標志性建筑。院主人畢振姬在清順治年間擔任湖廣布政使,官至二品。據村里老人講述,畢振姬為官清廉,為官多年仍“食無兼味,身無更替之衣”“至回籍之日,一仆一馬而外,了無長物”,畢公是否真的清廉到連吃穿都不保,記者并不敢肯定,但比起記者見過的不少高官富商的宅院,畢家宅院雖然也有較大的規模,但確實并不奢華:院落大都小巧卻布局合理,房屋上的木雕和磚雕簡潔卻精美,整個院落顯得雖不高大堂皇卻規整、高雅。

  此外,文廟也是村內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文廟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坐北朝南,面寬三間,占地約1000平方米,現存主殿、朵殿、偏殿。由于現為村委會所在地,整個建筑被刷上了紅色,粗看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仔細觀看后發現,在紅漆之下,精美的石雕和木雕清晰可見,還是給人很驚艷的感覺。

  金代戲臺

二郎廟戲臺

  伯方村的鄰村是王報村,說是鄰村,事實上從伯方村的仙翁廟步行到王報村也就5分鐘的路程,王報村的二郎廟戲臺是一座極具價值的金代戲臺。

  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二郎廟戲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被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戲臺之一,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郎廟戲臺位于二郎廟中軸線最南端的倒座位置,面闊一間,平面為正方形,寬、深均5米,歇山式屋頂,四角立柱均為圓木柱。戲臺建在一個高1.1米的臺基上,臺基長7.4米,寬5.9米,高1.4米。整個戲臺建筑處處體現出金代時期的建筑特征,經專家鑒定,整個建筑結構為金代原制。

  在戲臺臺基上,有一則銘文題記:“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趙顯、趙志刊?!睔v經800多年,字跡依然清晰可見,讓人不禁神往。

  王報村二郎廟戲臺是否是國內現存的最古老的戲臺尚有爭議,但其珍貴程度依然可想而知。雖然二郎廟戲臺位于伯方村之外,但相鄰的地理位置還是讓它和伯方村的廟宇以及民居一起成為一個古建筑群。

  如今金戈鐵馬遠去,古戰場上曾經彌漫的硝煙也早已不見蹤影,來到伯方村,只有精美宏偉的古建筑依然佇立著。滄海桑田,歷史的輪替在這里悄無聲息。

本頁二維碼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