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讀】晉閩兩地都有個東宅村!
高平的海神廟供奉著媽祖,莆田的東宅廟供奉著金大人。
走進中國傳統名村高平市馬村鎮東宅村,一座廟宇掩映在古槐的繁茂枝椏中,紅墻綠瓦,琉璃脊頂,檐下有柱,山門上的“海神廟”牌匾,令人浮想。此地何以會有海神廟?
據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趙丹榮、姚春敏所作《媽祖信仰的飛地:山西省高平市東宅村海神廟及其碑刻考》中介紹:廟內一塊康熙四十九年(1710)的壁碑中,有關于“天妃”的記載,證明此廟供奉媽祖無疑。根據碑文所載,媽祖文化傳入高平的時間,大致可確定為明萬歷四十年(1612)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之間。高平市出現媽祖信仰絕非偶然,通過碑文以及村民口述得知,東宅村自清初便有馮、趙兩大家族做海船貿易,他們以厚實的財力和不斷的捐施,確定了媽祖信仰的主導地位。東宅村供奉的媽祖,除了其固有的保護航運的神祇外,又被賦予了調節雨水、保護豐收等內陸神祇的職能。
東宅村自古流傳有民謠:“海神廟,大王閣,銅鐵瓦、倒栽塔?!笨坍嬃斯糯鷸|宅村的社會生活場景。海神廟的大殿坐北朝南,歇山頂、琉璃脊、斗拱和橫梁上有精美木雕。身著黃色披風的海神娘娘媽祖端坐于大殿的神龕上,面目慈祥,頭戴鳳冠,眼望遠方。據東宅村老輩人介紹,明代至今數百余年,供奉媽祖的香火不歇,南來北往的客商,本地外出經商的人都要朝拜媽祖。
有關海神廟的傳說,老輩人有說是古代的福建客商做生意路過東宅村,適逢暴雨連天,洪水阻路,因為擔心誤了交貨日期,便祈禱媽祖如能保佑退去洪水,保證貨物安全,來年定當建一座海神廟還愿。禱告靈驗,雨停水退,福建商人次年果真在東宅村建了海神廟還愿。另有說是東宅村人在福建做生意成功后衣錦還鄉,因為感念經常受到媽祖保佑,就在東宅村建了海神廟以示感恩。
高平市號稱“煤鐵之鄉”,煤炭和生鐵儲量豐富。大陽鎮距離東宅村1.5公里,隸屬澤州縣,明清時期的冶鐵業達到鼎盛,尤以大陽手工制針最為著名,號稱“九州針都”。巧合的是,福建省莆田市也有個東宅村,除了信仰媽祖文化,還有東宅廟的文化信仰。東宅廟中供奉的神像是金大人和十殿閻羅。相傳金大人是明末崇禎時期的探花,浙江休寧人,抗清就義后,人們為悼念其氣節,塑像于度尾鳳頂奉祀,而后飛爐來到龍興宮,神威赫赫,庇民消災多靈驗。每逢東宅廟廟會,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東宅村周圍的53個自然村會舉辦東宅廟游燈活動,村民手舉花燈,依序繞著村子游行,隊伍蜿蜒十余里。東宅廟游燈與媽祖廟的游神活動有所不同,東宅廟會傳承了北方的文化習俗。這或許正是古代高平東宅村的商人到福建經商,將當地的文化習俗傳播到了福建,現在福建省莆田市還有煤炭、冶鐵的傳統行業,更有古代遺留的東宅廟。
媽祖原名林默,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島。媽祖一生扶危濟困,濟世救人。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難而逝。其救助海難的故事,從宋代開始多以朝廷文書、文人筆記流傳,到了明代出現專輯《天妃娘媽傳》《天妃顯圣錄》。媽祖成為集無私、善良、慈愛、救人等傳統美德于一身的精神象征,人們崇其德,立廟祭祀,形成了最初的媽祖信仰。至今,福建省莆田、泉州、廈門、武夷山等地都有媽祖廟文化祭祀群。媽祖文化以福建為中心,傳播到內地沿海城市和島嶼以及臺灣地區。
遠古時期,神農炎帝開創市場交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取所得。高平羊頭山下李家莊出土的仰韶時期的陶器,說明高平在遠古時期就有制造陶器、兵器的技術,而后傳播到福建省等沿海地區。明清時期,活躍在全國各地的陜西商幫、寧波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山東商幫、山西商幫等號稱“中國十大商幫”。彼時,山西商人將煤炭、小米、生鐵販運到福建,福建商人將茶葉、鹽、絲綢、馬匹販運到山西,晉閩兩地的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尤為興盛。
今時,山西高平海峽兩岸公祭神農炎帝與經貿洽談會已舉辦了七屆。每年有臺灣地區的客商到高平祭拜神農炎帝,并多有投資和生意往來。福建商人與山西商人也多有經貿生意,同時在福建和山西都有商會進駐。兩地都有東宅村,兩地都有海神廟,搭好晉地神農炎帝文化和閩地媽祖文化的“虹橋”,續寫晉閩兩地新佳話。(郭永東)
本頁二維碼